防爆基础知识核心问答
01
防爆型式种类繁多,为何隔爆型在市面上应用最为广泛?
大家之所以会看到很多隔爆型设备,是因为隔爆型“d”是将电气设备放置在隔爆外壳内来实现其防爆目的,对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和功率无限制,适用的设备种类较广。

02
国外生产的防爆设备,需通过哪些流程才能纳入国内的管理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相关规定,国外的防爆设备也需要取得国内认证证书。
03
对于防爆电机的壳体,其底漆与面漆的选用需满足哪些具体要求?
对于防爆设备金属外壳涂漆的要求主要是防止静电积聚,可采用的主要方法(GB/T 3836.1—2021《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的7.4):材料选择、涂层厚度限制或设置警告牌(仅对固定安装设备)。
04
针对介质温度为180 ℃的气体流量计,应如何确定其温度组别?
设备的温升和工艺温度叠加来确定温度组别。
05
隔爆壳体的螺纹仅满足啮合扣数≥5扣即可吗?对螺距是否有明确要求?
隔爆螺纹需要同时满足螺纹扣数和啮合长度的要求,不能只满足扣数要求;对于公制螺纹,螺距应不小于0.7 mm,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螺距大于2 mm,可能需要特殊的结构措施(例如更多的啮合扣数),以保证电气设备能通过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
06
如何正确理解防爆设备铝合金外壳的材料要求?
铝合金材料首先要考虑成分和使用的限制(特别是I类设备),例如“对于EPL Ga,总含量(质量分数)不超过10%的铝、镁、钛和锆”。
07
若本安型电路器件温度超过规定要求,仅对该器件进行浇封处理,是否就无需再考虑其温度问题?
需要考虑,因为不同浇封剂的导热性能不一样,与浇封厚度也有关系。浇封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热点燃的措施,但实际是否能满足温度组别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计算或测试。
08
为智能产品设计本安型防爆结构,难度是否相对较大?
需要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和认证的防爆等级来判断难易程度,例如,非常复杂的智能设备,ic等级更容易做,可以不考虑故障,认证就非常简单了。
09
将普通传感器仪表(如激光测距传感器)改造为本安型时,需重点注意哪些事项?
本安型,需要进行限能评估,需要从:电火花、热效应着手考虑。对于含激光类产品,还需要光功率的测试或评估,具体需要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进行判断。需要提供传感器电路图、印制版图、元器件BOM等资料。
需考虑的要点:电火花、热效应、元器件的工作值不超过额定值的2/3、可靠间距隔离。
1.电火花:主要看阻性电路,以及储能元件。参考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 “i” 保护的设备》附录A。
2.热效应参考:GB/T 3836.4—2021第5.6条。
3.机械隔离:参照GB/T 3836.4—2021表5或附录F。
4.元件额定值:GB/T 3836.4—2021第7.1。
10
隔爆壳体设计时,对其最低厚度有何要求?
在GB/T 3836.2—2021《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中没有对隔爆壳体最小厚度明确要求,对于隔爆外壳上紧固孔底部剩余壁厚有要求(见标准11章),隔爆外壳的强度通过机械试验和爆炸试验来验证。
11
在防爆壳体中,压紧螺母拧紧后,允许外露的螺纹扣数需符合什么标准?
对于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商应规定压紧螺母的最小拧紧力矩,这个力矩应能保证通过电缆引入装置的拉力试验,压紧螺母的螺纹长度至少要保证能在压紧螺母上施加两倍拉力试验所需力矩。
备注:以上经验仅针对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电缆直径特别大的情况需要根据试验判断。
参考文献
GB/T 3836.1—202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S].
GB/T 3836.2—2021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 “d” 保护的设备[S].
GB/T 3836.4—2021 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S].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